对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策略性发展和建设的一些想法
随着全国各地的一些中专戏曲艺术学校升格为高等教育的戏曲院校,使我们对这些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未来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期待。与全国诸多其它的艺术院校比较,根据目前的戏曲教育来看,我认为高等戏曲院校的定位可以容纳更宏观的视野,它不但可以为全国各戏曲艺术院团事业单位培养各种戏曲人才和进行教育服务,也应该发展成为全国各地的戏曲艺术教育、理论、创作、实践、科研的高水平、高层次的基地。更可以放眼世界,让我们戏曲院校在跨文化戏剧发展的途径上开展一个前所未有的交流创作平台, 大力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吸收学习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在世界戏剧文化发展中占据一个战略性的位置。
创作艺术应走在时代前面而不应落在时代后面
未来十年社会结构在变,传讯科技在快速发展,沟通行径在变。教育概念在重新定位,教学方法和技术亦在演变。跨国经济发展版图在扩充,国际经济体系在影响文化、艺术的定位。艺术的定位和这些变数应该有互动。
艺术的定位有必要保持前瞻。
前瞻的艺术需要有前瞻的艺术教育。
同样,我们戏曲艺术也需要前瞻性的戏曲教育和研究,前瞻的教育和研究更需要充分的外向式实验和研究,担负起领导戏曲艺术发展和探索的任务,为我们民族优秀的戏曲艺术打开一个新的文化局面,为社会建立一个新的文化生态。据我了解,我们目前的戏曲院校的课程、科目和组合,教学方法等方面尚未能全面回应时代发展,推动时代发展。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应从培养继承型的人才转换为创造型人才,使学生有更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择业上有更宽泛的选择,服务于社会。
目前院校各专业应在提高现有的课程基础上,更应重视实验和创作课程的设置安排。
——实验是一切创作的开始,创作是一切实验的开始
当然在任何艺术院校,更重要的注重是“超功能性”实验的功能。实验的戏剧是为创造未来的戏剧铺路。作为最具传统民族艺术风格的戏曲艺术院校来说,也应考虑推动一些剧场戏曲艺术的多元化实验,使我们戏曲剧场艺术能和社会、科技、文化、经济的发展之间产生互动,去发掘和发展未来的戏曲,未来的剧场,未来的剧场技术和协助建立未来的戏曲艺术健康的环境和生态。一个高等院校如要前瞻,就有必要投入资源支持这方面,面对未来的实验,因为实验是一切创作的开始,创作也是由一切的实验开始。
——策划专业工作可以由里面开始,也可以由外面开始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其中一个短期方法是对现有剧场学问进行跨界别的论证,和对现有的高等戏曲教育课程、组合、体制及运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估。这种工作需要全面专业的策划和投资,不是两三天会议可以完成。譬如课程内容(本科生和研究生)和社会上推动及深入研究未来剧场的理念是否有互动?譬如教学方法和未来社会上教育发展新定义有没有辩证的关系?譬如教育组合设计对社会上未来整体发展有没有评议?在推动发展的课程和基本的课程及教学改革同样重要,内容和形式双管齐下。同样不得不注意的是未来人才师资培育。通过专业创意的策划,来营造院校的课程、组合、体制及运作蓝图。没有这样的策划和投资,我们的戏曲艺术院校永远走在社会发展的后面。
——推动发展前瞻课程和研究
根据目前一些戏曲高等院校的现状及有限的信息和分析,建议将目前的课程系统和研究范畴加入上列所有的元素,令课程和研究之理论实践能和社会未来发展生态接轨,令教学超越纯讯息,技能,知识的传达,令教学成为发展学问的始点。另外,短期内可以考虑建立开放式的“未来艺术实验教学研究室”,以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彌補目前课程和科目的不足。其它较远线的工程,就需要高层次全盘深入专业的策划。
——具体工作需由跨学院合作开始
目前戏曲院校似乎还没有师资人才去承担这些工作。所以应广泛的吸纳人才,或从师资再培训开始。同时拓展各种研究项目。通过具体调查研究,来发展科目,课程和教学人才。譬如表演艺术市场调查研究,表演艺术的经济调查研究,表演艺术的策划及管理调查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工作亦需要通过跨部门跨学院的合作(其它表演艺术学院,商学院,经济研究学院,管理学院等等)。学院需要有前瞻的心态和灵活的体制,才会走在发展和政策的前面,学院不应只是社会技术培训的后盾,而是知识学问发展的前哨。
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
没有系统的学术交流就没有卓越学术发展。有交流有沟通才有评论。有评论文化艺术才有真正学术的发展。
交流需要有工具,技术,方法和策略。交流工具第一步包括建立健全开放的网络和平台。也包括探讨交流的一些基本方向。譬如如何在跨界别,跨文化,跨学科,跨地区的交流中定位。也包括探讨设定交流的方法,譬如交流设计如何能令双方互动合作。
如果戏曲各院校的对内交流的对象是各学系和各学院的话,戏曲院校对外交流的对象大致可以分几种:专业界的(剧团,剧场艺术团体和文化中心)和学术界的(各式各样与文化有关的其它中等和高等学府),还有文化界,文化基金会及企业界,还有就是各种活跃的前线艺术网络以及姊妹艺术院校。
——对外交流活动可以推动学院发展:
交流活动除了对应学院策略性外交关系的需求,亦可以成为对学问论证的工程.部分内容更绝对可以马上成为部分课程,特定的课外活动和研究项目。譬如:
——组织学生定时年度的外访计划,和校友年度交流计划;
——系统化安排学生每年必须进驻文化艺术院团单位锻炼实践;
——设立外邀年度驻校艺术家,理论家,学者等等;
——设立具体跨校,跨院,跨系学术和非学术正式及非正式交流活动。
——建立艺术院校间的网络联系:
建立广泛的院校网络联系。包括全国省市各大艺术院校,也包括香港演艺学院,台湾的国剧戏校等等。各戏曲院校应联合其它艺术院校举行系列研讨会,交换各自学校的未来五年计划,研究可行性的合作方案。譬如在教学,艺术创作,人才和学生交换,合作新课程及科目的发展,合作国际文化交流策略的活动,合作共同关注的研究项目,合作图书馆联网,翻译外文专业书籍等。同时考虑各种类型的交流活动应在质和量上,如何能相互配合,以催化各学院彼此的实验性,多元性和前瞻性。
——加强系与系之间的合作关系:
戏曲艺术教育长期以来在各院校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各个专业系內缺少对学术交流活动的长短线策划,没有一套全面的评核和长线整合的统筹和策划。因此对学术研究和教学的水平有很大的制约,使之不能得到有效地提高。系与系间有限的沟通更是影响教学人士自守,各自为政,这对学术研究多元互动,相互启发,拓宽视野有很大的阻碍和制约。这种院校内的“文化行为和山头行为”现象问题普遍存在。小圈子政治和缺乏系外沟通的结果,对优质教学和研究的发展也都没有好处。教育系统分门类设立学系部门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专才,同时也是为了管理上讲求效益。但同时分门别类也就带来门户和山头现象。我们的管理阶层需要警惕,要及时处理好这些门户界限和体制引发的“山头主意”。只有这样,学生方能受益,而开阔他们的视野,研究工作才能有更多层面的印证。戏曲院校更应大力加强这方面的监督管理。
——恰当的软硬件支援是发展校院的基础:
要更快的完善戏曲的高等艺术教育体系,必须推动有效的知识发展及软硬件支援。做为一个高等院校的图书馆和研究生部门的工作和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相对来说戏曲院校在这方是一个薄弱环节,这有它历史的原因,所以图书馆和研究生部门的讯息收集组织工程更是有待提升,电脑软件和硬件的发展及空间的投资都是十分重要的。我想目前戏曲院校的图书馆资源、仪器、计算机及管理人才等方面都非常匮乏,这样发展的空间将受到很大的制约,这对高等戏曲院校的发展必然有阻碍,在这方面是急待于提高改进,尤其是对图书馆的建设,无论是在图书、音像及有关硬件设施都要有大的资金投入。
——院内学生们沟通和研究生定位:
学校的“终端客户”是学生和研究工作者。他们与管理和教学阶层的沟通渠道和互动至为重要。没有他们的评议和意见就做不了改善和发展的工作。根据了解掌握的情况,目前大部分院校的评议工具和程序都需改进加强。如何才能在校园內推动实事求是,理性的评议,是一项挑战。(目前也缺少有关评论文化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还保留着中专或中学学习的习惯,包括有些学科的老师在教学方法和观念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些都需转变和提高。
研究生的长处在于他们的跨学科背景和较成熟的思想,应着重加强研究生在相关专业的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水平和学科研究的能力。目前戏曲院校一些学科研究生的定位和现况有如另类成年本科生,这些夹缝情况,譬如课程设计问题,研究参与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
——整体策划和评监的工作:
策划是一项专门学问,评监是一项专门学问,系统化客观评监过程对前瞻策划工作有帮助。管理和教学阶层花大量精力对内行政上的调配,一旦沦为形式主义,就不一定能解决外在的问题。同时亦可能令教学人员因工作过量而产生负面效应。管理和教学阶层都需要学习有系统,有组织,有创意的评论策划知识和技术。在学校方面应该考虑举办评论策划知识和技术的配训,同时有必要邀请专业评监策划人士,定时举行工作论坛。
辩证的管理和教学,两者对建立艺术院校的健康文化和生态有一定的帮助。这和开拓各种资源,无论是知识,创意的资源同样重要。